迷戀電視手機,孩子大腦會發生什么變化?幾組數據讓人觸目驚心
來源:學習力教育專家余建祥工作室 作者:佚名
大量使用無線設備會改變兒童的大腦結構 美國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針對大腦發育和青少年健康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與較少使用電子設備的青少年相比,經常使用7小時以上電子設備的青少年的大腦皮層(處理味覺、觸覺、視覺、嗅覺和聽覺這五種感官的大腦外層)都出現了過早變薄的跡象。 左邊為正常大腦,右邊為感官剝奪大腦 數字媒體的設計就是為了讓人上癮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孩子應身教大于言傳。但現實卻是,很多家長天天在孩子面前沒完沒了的玩手機,甚至為了不讓孩子吵自己打游戲或者網購甚至一些家長還專門拿一臺手機讓孩子自己抱著在沙發上玩。糟糕的是,年幼的兒童,尤其是 2 歲以下的兒童,他們比年長的兒童和成年人更容易出現成癮行為。很多人甚至習慣在睡覺時將智能手機放在床邊,或者直接放在枕頭下面,甚至玩著手機睡著,這種趨勢必然會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傷害。 左邊為健康大腦,右邊為上癮大腦 而造成這些的主要原因,是應用軟件和社交媒體的設計宗旨,就是要讓人上癮。去年,谷歌前產品經理就曾透露,智能手機應用軟件和社交媒體反饋如何通過一系列設計,讓用戶沉迷其中,讓使用智能手機的獎賞過程就跟“玩老虎機”一樣。 一項研究表明,沉迷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會產生實實在在的影響,它會刺激人體多巴胺的釋放。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化學物質,它與人的渴望和欲望有關,可能促進沖動和強迫行為。 屏幕使用時間與睡眠不足有關 輻射也會危害人的健康,它是眾所周知的睡眠干擾因素,同時電子屏幕發出的藍光以及收到信息和其他通知時的提示音和振動,勢必也會擾亂睡眠。另外,就是手機微波輻射對褪黑激素的影響。褪黑激素主要負責調節人的睡眠-清醒周期。一項動物研究評估了手機輻射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發現一旦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干擾,就可能產生長期的健康影響。 較低的褪黑激素水平可作為睡眠紊亂的一個標志。我們也不難想象,為什么在 1991 年到 2015 年間,青少年睡眠不足的比例會上升 57%?茖W證明,人類需要最小 8 小時、最多 10 小時睡眠,才能保持健康,但很多人甚至無法保證每晚 7 小時的正常睡眠。 研究清楚地表明,大量使用電腦和手機的人更容易出現失眠的現象。例如,一項 2008 年開展的研究顯示,在睡覺前連續三小時接觸手機產生的輻射,就足以讓人們在入睡和保持深度睡眠方面面臨更大的困難。 智能手機的普及極大地改變了社交互動的方式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也會對青少年的社交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例如,現在的青少年對于駕照的渴望程度,遠遠不及前幾代人,因為他們的大部分社交生活都是單純地在臥室內通過智能手機完成。雖然他們的人身安全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但對于他們的心理健康以及工作和人際關系所需的社交技能的培養,這種孤立顯然都不是一個好的征兆。 抑郁和自殺的風險隨著屏幕使用時間的增加而上升 一年一度的“監測未來” 調查數據顯示,青少年在網絡上花費的時間越多,就越容易感覺不快樂;相反,則更有可能感覺到快樂?茖W已經證實,戶外活動能夠顯著改善人們的情緒,大幅減輕各種抑郁的癥狀。 2012 年到 2015 年間,男童的抑郁癥狀增加了 21%。同一時期,女童抑郁癥狀的上升幅度達到了驚人的 50%,考慮到只有短短三年,這些變化著實讓人震驚。 青少年抑郁癥、自殘和自殺行為同樣大幅上升。10 至 14 歲女孩中,因切割等自殘行為而被送往急診室就診的人數增加了兩倍。數據顯示,每天在電子設備上花費 3 小時或更長時間,就可能導致青少年自殺的風險增加 35%。2007 年至 2015 年間,12 至 14 歲女孩的自殺率增加了三倍——這種性別上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可歸咎于網絡欺凌的增加,而女孩又是更為常見的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同一時期,男孩的自殺率增加了兩倍。 但電子設備又是一把雙刃劍。一項民意調查顯示,81% 的青少年表示社交媒體讓他們感覺與朋友的聯系更緊密,69% 的青少年表示社交媒體幫助他們與更多元化的人群互動。68% 的青少年還表示,他們認為在自己的困難時期可以在網上尋求幫助。另一方面,45% 的青少年表示社交媒體上的海量信息讓他們不堪重負,而 43% 的青少年認為很難做到僅僅發布帶來正面影響的內容。 一項研究依然表明:限制社交媒體的使用能夠給心理健康帶來明確而有益的影響。這項研究招募了 143 名某大學的學生,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連續三周正常使用社交媒體,另一組將每天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限制在 30 分鐘以內。 最后結果是,在三周內每天限制社交媒體使用時間的學生,其孤獨感和抑郁感都明顯減輕。兩組參與者的焦慮和恐懼程度都明顯降低,這表明加強自我監控具有一定的好處! 電子設備如何引發焦慮、抑郁和記憶力問題 使用社交媒體之所以會增加孩子出現焦慮和抑郁情緒的風險,除純粹的心理因素以外,還有一個原因與智能手機發出的電磁場有關。一項研究表明,電磁場可激活嵌入細胞膜的電壓門控鈣通道釋放大量鈣離子,導致羥基自由基(最具破壞性的自由基之一)的產生。反過來,這又會破壞線粒體和細胞核 DNA、細胞膜和蛋白質,最終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 大腦是人體內電壓門控鈣通道密度最高的器官之一,也正因為如此,過度接觸電磁場可能導致抑郁癥和神經功能障礙,包括癡呆癥。 除大腦皮層變薄以外,長期使用互聯網還可能導致大腦白質減少和認知功能受損。 因此,如果處于童年或青春期的孩子出現了焦慮、抑郁或認知問題的種種跡象,務必要限制孩子與無線技術的接觸,正確引導。至少,家長應該堅持讓孩子在晚上關掉手機和平板電腦,不要在睡覺時將手機放在枕頭底下或靠近頭部的地方。 這是針對我們的孩子開展的一項完全不受控制的試驗。雖然現在要確定所有后果還為時過早,但初步調查的結果表明,預防措施對于保護兒童的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已是刻不容緩。
·上一篇文章:“雙減”政策出臺前夕,中消協揭露校外培訓6大亂象
·下一篇文章:迷戀電子產品,孩子大腦會發生什么變化?
轉載請注明轉載網址:
http://www.mybeautydigest.com/news/guancha/2181454125BKJDJ62DCHG2449255F2.htm